直播球讯03月03日讯 今年中国足坛欠薪解散的消息层出不穷,包括了中超的江苏队和津门虎以及中甲中乙的多支球队。对此,《信息时报》发文评论道,中性名政策断送企业自我造血能力,导致用俱乐部本身的品牌来拓展市场受挫,无法进一步发展自主的品牌文化打造百年老店。
相关文章称,俱乐部中性名很好,但这个原本在联赛蓬勃发展阶段逐步推出才能更为妥当的政策,在如今的节骨眼强制执行,尽管本意是好的,可效果实在“不怎么样”。这个政策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导致俱乐部由此加剧了生存危机,还需要经过科学评估,但是对于很多球迷的情感伤害来看,是一目了然的。河南建业的改名风波,北京国安的悬而不决,上海上港的文字游戏,都让这个政策引起了更大争议。中性名政策的出炉不是一个坏事,但是从现状来看,过早落实中性名,确实打击投资人的热情。而在落实过程中,一些俱乐部打擦边球的行为,则引发更多不满。
现如今,投资足球俱乐部本就是严重亏损的买卖,整个俱乐部除了球员之外,冠名权的广告属性恐怕已经是最值钱的资产了。中性名的本质就是夺取俱乐部“壳资源”的价值,让无数俱乐部几十上百亿的投入彻底打了水漂,造成品牌资产的重大流失。如果按照足改方案当初的说法,“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,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非企业化”。那么如今的一刀切、必须改,是不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做法?
另外,中国足协的中性名政策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,也将彻底断送了未来俱乐部的自我造血能力。足协此前的规定是,俱乐部的名字不允许出现投资方的企业名,俱乐部旗下的企业,也不能用俱乐部的名字。不允许俱乐部旗下企业用俱乐部的名字,那俱乐部如何造血,如何用俱乐部本身的品牌来拓展市场?如何进一步发展自主的品牌文化打造百年老店?